面对漏加工、错混料等管理不良,如何写一份客户满意的8D报告?

客户很不喜欢我们写‘操作失误、人员培训、质量意识提升’等整改措施,可是又能怎么写呢?

总不可能什么都上防错吧?”

其实首先我也想说,不仅是你的客户不喜欢这样的8D报告,我也不喜欢人家写整改措施动不动就写“操作工质量意识不强,加强培训”,“处罚当事人300块”等等。

我在企业做质量负责人的时候,无论是我的供应商还是内部生产工程除了类似的问题,如果我SQE或过程质量工程师把这样的改进报告交给我,必然会得到我的一顿狠批。

因为把质量问题的责任推卸给操作工,要么是不负责任的应付,要么就是不懂质量管理。

因为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我所接触到的操作工,大多都是很朴实的工人。

确实有刁钻耍滑的,但是少之又少。

所以上述例子中的问题,无不可以从管理制度和方法上查找原因。

1、先说说外观缺陷

一般说来,外观缺陷都是需要百分之百目测检验的,确实容易造成漏检的情况。

但是还是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查找原因和制定改进措施的。

——外观检验标准是否具体、是否清晰、是否和顾客达成了一致。

有些企业的外观标准上仅简单写了“无飞边毛刺、无磕碰伤”。

但是在现场操作时,操作工和生产管理人员又认为“无磕碰伤是不可能的”,因而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掌握一个模糊的标准。

规范的做法是,把产品按照功能面,逐一根据可能的缺陷确定可以接受的标准和不能接受的标准,然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清楚。

标准应清晰、易懂、没有歧义,而且是现实可行的。

杜绝模糊的“外观标准参见限度样件”。

如果有限度样件,也要有文字说明,限度样件是哪个方面哪个缺陷的限度样件,是缺陷样件还是合格样件,缺陷和合格的判定条件是什么,一定要说明清楚。

——外观标准是否已经清晰、明确地培训传达到员工。

杜绝笼统地说培训不到位,而仅仅就事论事在这个缺陷上培训这个员工,而同类的事情下次在另一个工位就另外一个问题又可能重复发生。

如果是员工培训方面整改,一定从培训方法、培训流程、培训后考核方法、新员工上岗初期的互检和师傅陪伴等角度,在工作方法上和流程制度上找原因,加以整改,杜绝下次类似的事情发生。

例如针对外观缺陷的培训,除了给新员工讲解外观标准或作业指导书,还应该结合大量的缺陷实物样件进行培训,让新员工做些缺陷判断的练习。

在员工上岗初期,在标准界限附近的零件要请师傅或质量人员帮忙判断。

要建立关键岗位管理和顶岗人员培训制度,杜绝新员工临时培训匆忙上岗。

——岗位工作策划是否合理。

例如有外观检验要求的工位的光源的光照度是否合适?

外观检验工作台的高度是否合适工件翻动和作业观察?

员工外观检验的观察作业的次序是否有策划并固化下来了?

也就是说,员工检验零件外观时,眼睛要看到哪几个面哪几个点,工件翻转次序和眼睛的行走路径是否是固定的?

外观检验和生产操作是否能够在限定的节拍内完成?

——常出现的外观缺陷是否张贴了质量警示卡,提醒员工特别注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否在源头上查找原因,致力于减少和杜绝外观缺陷?

例如针对磕碰伤问题,流水线上的产品运输辊道是否会磕碰零件?

产品和产品之间是否会发生磕碰?

物流周转工装是否合理?

是否存在工件堆叠?

员工操作过程、工件摆放过程是否存在磕碰风险?

2、标签贴错

标签贴错在很多主机厂客户来说,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在有些客户那里如果发生标签贴错两次就可能直接导致受控发运。

标签贴错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考虑改进。

——现场打印,随用随打印,禁止事先打印标签。

一般来说要求严格的主机厂会要求供应商在生产线的包装工位设置标签打印机。

如果企业有多条生产线就应该在每条线边的下线包装工位设置独立的标签打印机。

杜绝在办公室里打印了一堆的标签。

有些企业有各种不同产品的,也可能有不同批次的,喜欢在办公室统一打印一堆标签,然后一堆标签拿到生产线边,包装时再从一堆标签里翻找出来贴上。或者先包装后,很多的包装箱堆叠在一起,然后一起贴标签。

甚至有的企业在包装后放置几天,发运前再贴标签。这些不正确的做法,不出现问题才是不正常的。

——如果客户没有独立打印机的明确要求,而且企业一时还不能做到独立标签打印机,也可以采用换型防错的方法来保证标签正确。

换型防错的方法,我以后有机会再单独写文章介绍。简单地说,就是在多种产品共线生产的情况下,当准备切换加工某一种型号产品时,把原材料、产成品、半成品、工装、刀具、工具、辅具、各种作业指导书、各种记录表、包装材料,包括设备里面调用的程序和工艺参数,当然也包括标签,统统切换成准备生产的产品型号相一致的。

而不一致的,确保从生产线上,从操作者可以拿到的范围内撤离或者封盖起来。

使得误拿误用成为不可能,这就叫换型防错。

在换型时,操作工利用《换型防错点检表》点检并记录所有的软硬件的切换得到了落实,班组长互检。

3、数量短缺问题

我也不赞同增加人员互检,因为效率很低。

那么除了采用计数器之外,还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改进:

——如果是规则的产品,应该整齐摆放。

一个包装盒或者一个料箱固定几排几列几层,这样点检数量就转换成了对排列形状的外观检查,数量确认就变得很直观。

——如果同时在防护磕碰、挤压方面有要求,那就考虑定制成型吸塑盒、或带有分隔板的料盒来摆放产品,一个萝卜一个坑。

坑没填满,缺件了,就是数量不够。

——称重法。

但是在零件数量很多,每个件的重量又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就可能导致称重判定数量时的不准确。

这时可以考虑在大包装内设置若干的小包装,而小包装的数量设置要考虑到总重量的波动范围的西格玛小于一个零件重量的六分之一。

4、漏加工

除了设置连续的生产线,设置过程防错之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改进:

——增加自检和互检,在每道序放行之前,操作者检验自行检验本道序加工的内容是否完成,检验后放行或者再放入料架料盒。

下道序在加工前检验上道序的加工或装配内容是否完成。

——定置管理,定位存放。如果是单机作业,每个单机工位待加工件和已加工件一定要分开摆放,定置摆放。

一般地,左手边是待加工件,右手边是已加工件。严禁混放,严禁待加工已加工件放置在同一料架或料盒。

在在制品周转区,整料箱的在制品也要各个不同工序状态的产品分区摆放,且做好明显标识。

——悬挂工序随行卡。

针对单机作业的生产线,料架或料车要悬挂随行卡,在随行卡上标明工序状态。

5、发错料

最常见的错误是一个大包装多数正确的产品里面混进来一两只不同型号的产品。

一般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把这些方面改掉了,也就基本杜绝了混料问题。

——针对这样的问题,最基本原因就是没有做好换型防错。

在生产工位、在生产线边存在不同型号的产成品、在制品同时存在的现象。

——或者在包装区、检验区,不同型号的产品同时存在,散放、混放。

所以定置管理、5S,还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是简单的干净整齐的而已。

除上述问题之外,还有一个被供应商常常使用的原因,就是“调试件被混在了合格件里报交”。

这也是被我和很多主机厂的SQE们所深恶痛绝的一个说法。

我们常常会追问,你怎么确定那个件就是调试件的?零件上有追溯号吗?调试件的检验记录和追溯号相对应吗?

即使真的是调试件被混入合格品的话,企业也需要在不合格品定置摆放和标识、调试品定置摆放和标识、开机前检查确认、首件确认,等几个方面的管理方法加以原因分析和改进。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认为操作失误。

8D起源于福特公司处理质量问题的一种方法。

凡是福特公司的供应商遇到问题必须强制用这种方法。

后来这方法好,其他的非福特公司的供应商也引进这方法处理问题。就这样家喻户晓,各行业通吃。

而且不仅仅解决工作问题,解决家庭生活问题也很有效。在这里仅分享下8D在处理质量问题上的应用。

1、D0 现象及应急反应活动

根据现象评估8D过程是否需要。如果有必要,采取紧急反应行动(ERA)来保护顾客,并开始8D过程。8D过程区别了症状和问题。适用标准的大部分是症状。没有症状,不会知道有问题。

症状是一个显示存在一个或多个问题的可测量的事件或结果。这个事件的后果必须被一个或多个顾客经历;

问题是指同期望有偏差或任何由未知原因引起的有害的后果;

症状是问题的显示。

当收到投诉信息时,质量部门应尽量在客户投诉报告上确认以下信息以便展开调查:

如有,应从客户处得到样品,照片,标签及不合格率等必要的信息。如是芯体泄露或严重投诉,收到投诉的人应立即通知质量经理及总经理。

QE应在收到投诉一个工作日内与客户联系。

应就以下信息与客户沟通:

QE根据得到信息,依据三现主义(现场,现物,现象)来确认不良状况;如果是可以目视的不良,尽量取得照片或样品(确认现物);对于不良发生场所状况尽量收集详细的情报(确认现场,现象)。应急措施需要在24小时内展开。

2、D1 建立8D小组

没有团队的8D是失败的8D。其实8D原名就是叫团队导向问题解决步骤。8D小组需要由具备产品及制程知识,能支配时间,且拥有职权及技能的人士组成。同时需指定一名8D团队组长。因为我们要做的是:

3、D2 问题描述

通过确定可定量化的项,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如何,多少(5W2H),识别对象和缺陷(问“什么出现了什么问题”):

问“什么出现了什么问题”能够帮助小组以问题陈述所需的两个基本要素为中心(对象和缺陷)。

收到客户不良样件操作流程:

按正常生产流程确认不良样件是否能再现记录下确认数据,拍照或视频留下证据。

4、D3 遏制措施ICA

确定并实施遏制措施,隔离问题的后果与一切内/外部顾客,验证遏制措施的有效性。ICA是保护顾客免受一个或多个问题的症状影响的任何行动:

ICA需要在3个工作日内确定并执行,围堵范围是客户处库存、在途品、厂内库存品数量并进行相关处理(退货、重工、报废等)。

5、D4 根本原因分析

查找真正的原因,只有找到真因,方可有效解决问题。如果仅仅只是糊弄糊弄应付了事,没有什么意义。

因此要找出一切潜在原因,对潜在原因逐个试验,隔离并验证根本原因,确定不同的纠正措施以消除根本原因;使用鱼骨图、FTA、头脑风暴等质量工具找出所有可能因素,并进行验证,最终找到根本发生原因和流出原因。

6、D5 选择和验证纠正措施PCA

通过对不同的纠正措施定量化的试验筛选出纠正措施,依据风险评估,确定必要时的应急措施。而解决问题的方案应确保可以保持长期效果。

曾经看到供应商的8D报告中该D5里面一排七行整齐的出现7句“加强’,加强工人培训,加强巡检次数,加强督察力度,加强过程控制---空话一堆。加强到什么程度没有量化。

具体方案都写具体,数据说话,比如原来检验频次10个检1个,现在加强到5个检1个;同样的加强培训,原来培训次数多少,现在培训计划附在这里,这样我们的对策才有支撑。

7、D6 实施和确认纠正措施

确定并实施最佳的纠正措施,选择现行控制方法并进行监控,在必要时,实施应急措施。

8、D7 防止在类似情况下

发生或今后的再次发生

提出预防建议,并开展水平展开,更新CP、PFMEA、SOP等标注文件,实施预防措施。

接到客户投诉后5个工作日内需要提交完整8D。

9、D8关闭,签名和小组确认

发出8D要求后,发出人负责以及8D小组成员对后续的8D的有效性和执行效果进行验证,直到实施后问题的缺陷PPM有较大改善并呈稳定下降趋势。

由QM或PM对效果进行验证确认后才获得关闭。否则需要重新进行根源分析和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助力企业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打造现代化智慧工厂,主要产品有设备管理系统EHS数字化平台仓储管理系统数字孪生可视化大屏智能运维管理系统生产ERP,视频监控,SCADA,能耗管理。
详细请咨询客服。